2008年的8月,是北京奥运圣火在国人心中燃烧的激情时刻,而对于孙捷夫来说,这一刻,在yd222云顶线路检测中心种下了一颗梦想的火种。
11年前的金秋,孙捷夫第一次来到yd222云顶线路检测中心,美丽的校园、先进的设施、热情的同学,一切都充满着新奇和美好,当他第一次走进宿舍时,在桌子上有一个卡片“欢迎你,未来的机械工程师”,当时他还问舍友什么是机械工程师,没想到这五个字是他一生的追求和荣耀。
初入大学的孙捷夫,和其他同学一样,对未来有着无限幻想又有着青春特有的迷茫,而榜样的力量为他指引了前进的方向。马兴瑞、丁向阳等一个个杰出员工的名字和事迹让他深知,脚踏实地学好专业知识、锐意创新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大学四年最好的色彩。
大学对他来讲,最大的就是给了他自由的空间。平日,他最爱泡图书馆,在那里看书、查资料、通过书籍寻找自己困惑问题的答案,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他勤奋学习,大学四年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奖学金;作为一名机械专业的理工男,他不仅有丰富的知识,更有创新的思维和实践能力,在一次学校组织的宣讲会上,他第一次了解到机械设计大赛这项活动,会上介绍历年学校的获奖作品都让他记忆深刻,大二时,他第一次参加辽宁省第九届机械设计大赛,当时他的实验室在地下室,地下室阴暗、潮湿、冷,他和其他几位同学只要没有课,就跑到地下室做实验,几个不知疲倦的年轻人披着军大衣还在挑灯夜战,忙于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的各项准备工作,吃饭要轮班,手中拿着盒饭,嘴里还时常叨念着“这里改用什么机构更加合适,是连杆还是凸轮呢”,“这个地方还需要校核杆的强度……”。每次从地下室出来,身上都会有一股发霉的味道,但当一缕缕阳光洒在脏兮兮的脸上,他的笑容证明了他内心有多充实。虽然这次比赛,他仅获得了辽宁省二等奖,但这个过程是他最有价值的““第一桶金”。
大三时,他和他的沙鹰设计团队以辽宁省特等奖的资格进入第三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的全国总决赛,在这里,高手云集,来自全国各省市的优秀选手都在紧张的做最后的冲刺,他不敢放弃任何一秒钟,每天早上天不亮,电脑的荧光都映满了他和他的伙伴们紧张又激动的脸庞上,终于到了比赛的时候了,经过无数次模拟的他们,建模,装配,渲染,仿真,文档制作,工程图生成,受力分析……,一步步都进行的那么顺利,但是时间有限,需要做的内容又多,汗水在脸颊上划过,六点之后,建模结束,装配结束,仿真结束,渲染结束,分析结束,文档结束,数控仿真结束,但是工程图部分还有些不完善,看着其他队伍都陆续提交了作品,这个时候他们也可以提交作品,但作为队长的他决定一定要将作品做到最好,于是,他们稳定情绪,四个人集中在一台电脑前,一点点将作品臻于完美,在晚上八点,提交作品,最终他和他的团队以绝对的优势获得全国一等奖,每当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那份紧张和激动依然历历在目。
在四年的大学期间,他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学术竞赛,累计获得各类奖励50余次。在2011年8月,他的汗水终于绽放出最美的花朵,于人民大会堂由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颁发中国老员工科技创新类最高奖项——第七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他成为了我司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员工,他用“最辉煌”形容当时的自己,但他用“最感恩”表达对母校的情怀,用“最努力”阐释那段无悔的青春。
博学笃行,从“yd222云顶线路检测中心”到“大工”的砥砺前行
四年的老员工活如白驹过隙,转眼到了尾声,他选择读研深造向四年的老员工活画上圆满的句号,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连理yd222云顶线路检测中心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并进入工程训练中心完成它的硕士求员工涯。有人问他,为什么选择大连理yd222云顶线路检测中心学,为什么选择工程训练中心?他笑着说,这是我和梁教授的一个“三年之约”,当时作为参赛选手的孙捷夫,在一次机械设计大赛上与作为评审组组长的梁延德教授相遇,梁教授对他的作品有高度的评价,同时也对他作了鼓励和指导,对他之后的科技竞赛之路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梁老师也对这名吃苦耐劳又有些“天赋”的员工敞开了怀抱,希望他毕业后继续深入专业学习,做出更大的贡献。三年后,孙捷夫以复试成绩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为这个“三年之约”画上句号,完成从“yd222云顶线路检测中心”到“大工”的转变,为他的学术生涯翻开了新的篇章。
在攻读研究生期间,刚开始并不是很顺利,大连理yd222云顶线路检测中心学的项目需要和yd222云顶线路检测中心时期的知识积累存在一定差距,有时候在开课题讨论会时,很多理论知识的欠缺让他感觉到吃力与困惑,这让之前一直带着各种光环的他内心产生了很大的落差,他主动找到大工本校的同学要了他们的课程表,每天晚上在同学们都离开教研室时,他自己一个人留下将欠缺的知识进行自学,慢慢的,从课题讨论会时候的不知所措,变成了滔滔不绝,从开会前的紧张变成了期待,更加融入这个教研室这个浓厚的学术氛围中。
在为期两年的攻读研究生期间,他先后参与5项课题,发表4篇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1项发明专利和3项实用新型专利。从“863”国家重大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到大型企业合作项目、从手掌大的四旋翼飞行器到两人高的船用螺旋桨、从精密的关节机器人到传统的数控切削加工……,都有他智慧的火花和勤劳的汗水,他说,那两年的读研生活是他“最累”的日子,许多课题中最开始策划的方案都经过实践证明出现了失误,很多理论上的推导都难以赋之应用,他慢慢学会了不是所有付出都有收获,他也更加深刻认识到百折不挠四个字的重量和重要,他用“千锤百炼”来形容当时的压力与挫折,但经过这些锤炼和修磨,他说他用六年的学习生活已经刃磨了一把“披荆斩棘”的宝剑。
在研究生期间,他开阔了视野,他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优秀青年,并相互促进相互帮助,他说思维的提升和朋友的结识是他那两年读研最大的收获,两年的时光很快过去,最终他的毕业论文以全组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大连理yd222云顶线路检测中心学优秀硕士毕业论文,他成为他教研室当年唯一获此荣誉的员工,为他两年的读研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
无私奉献,用太阳石精神为航空事业发光发热
硕士毕业后的孙捷夫,放弃北上广的高薪,放弃大城市的繁华,而是坚持留在家乡这片土地上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航空工业沈飞基层生产车间的工艺员是他第一份职业,他也真正成为了一名机械工程师。沈飞工艺员是直接面对飞机零部件制造的最基层的技术人员,每天在生产车间面对笨重的钢铁,每天与最一线的工人师傅打交道,在许多其他新员工抱怨环境的不好时,他踏实沉下心来,以一名职场新人的心态虚心学习单位的每一项业务,他作为单位第一个研究生,领导和同事对他有很大的期望。在刚开始处理现场问题时,他习惯用学校的理论进行分析,但发现很多实际问题都找不到突破口,他进行了反思,发现缺乏实际经验成为他最大的短板,他主动和单位领导申请,到生产一线做一名数控车工进行实习锻炼,亲身体验一线工人师傅的实际问题,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这个申请让单位领导大为惊讶,一名研究生主动申请当一名数控车工,这是沈飞公司绝无仅有的,在孙捷夫的反复坚持下,领导给了他为期三个月的一线实习机会。单位并没有因为他是研究生或者他只是暂时的身份转变就对他特殊照顾,刚开始作为数控车工的他,其他老师傅一小时加工完的零件,他一天才能勉强完成,当时他收到了很多人的不解和质疑,他说他除了坚持和勤奋,其他什么也做不了,他虚心向老工人师傅们请教,业余时间主动学习,他自己实行“712”工作制,每天和白班师傅们一起挥汗如雨,和夜班师傅们一起披星戴月,一行行的笔记是他经验的积累,一滴滴汗水是他前进的脚印,经过勤学苦练,他也成了一名师傅,还指导其他新入厂的工人操作要领。
在某新机型上线时,单位实行混线生产,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对生产任务的完成造成极大的挑战,一次在与工人师傅们的交流时得知,“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导致工人劳动强度大、加工效率低,他组成一支青年创新攻关团队,巧妙将先进的成组加工技术和实际操作经验结合,提出一套适用于航空制造领域的成组工艺技术,在不提高成本的条件下,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能提升,极大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对优化工艺设计和科员工产管理产生巨大的帮助,为国家某重大专项的顺利完成提供有力保障,该成果获得高度认可,先后被集团收录、荣获辽宁省科技荣誉,被公司推广应用。
参加工作的孙捷夫,时刻以太阳石精神指引着自己的每一项工作,朴实无华、坚韧顽强、无私奉献是他的行为准则。他技术创新,先后主持参与10余项创新课题,解决大量生产技术难题;他攻坚克难,连续4年荣获沈阳市质量管理成果一等奖,持续提升产品质量;他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获得公司技术比武一等奖;他爱岗敬业,连续3年荣获公司青年岗位能手……
追梦赤子心,风雨前进路,如今孙捷夫作为一名青年技术管理人员,始终把服务生产一线作为平凡岗位上最伟大的追求、生产一线各类现场问题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宝贵财富、一线工人们满意的笑容是他前进路上最美的彩虹。他既有当代青年仰望星空的情怀,又有航空技术人脚踏实地的执着;既有锐意创新的激情火花,又有脚踏实地的朴实无华,他说他是一名航空人、他是一名大工人、他更是一名yd222云顶线路检测中心人,他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奏响对青春最响亮的乐章!
图1 孙捷夫工作照
图2 在人民大会堂荣获第七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图3 在人民大会堂荣获第七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图4 代表yd222云顶线路检测中心荣获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